上緯新材超低價發行引發上市公司、承銷商和詢價機構等多方激辯。證券時報記者從接近監管的人士處獲悉,監管部門近期將就新股發行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并可能研究出臺相關措施。
上緯新材等項目大幅低于預期的發行結果,讓不少市場人士將矛頭指向了投行的承銷能力。但深圳一家上市券商資本市場部負責人指出,行業不同,發行人企業質地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價值分析,不能單從某一個方面來判斷券商的承銷和定價能力。部分新股破發,本來就是市場化發行下的一種正?,F象,也是一種非理性的一級市場報價現象。
某央企控股券商投行資本市場部負責人介紹,目前IPO的銷售和定價是割裂的,兩者并沒有實質性的關聯,也根本無法體現承銷商的承銷能力和水平。
而就上緯新材項目本身,有發行人員介紹,申萬宏源研究所是市場公認的比較有實力的老牌研究機構,詢價機構不遵從其建議區間報價,一方面和市場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詢價機構非理性行為有關。
對于詢價機構抱團壓價,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詢價機構并不認可。
一家頭部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作為買方,在新股詢價過程中都不敢報太低的價格,否則就會被剔除掉。這位負責人指出,承銷商與發行人屬利益同盟,承銷商出具的投價報告并無太大的參考價值??苿摪逯两窆采鲜?74家企業,其中自掛牌以來股價最低價低于投價報告估值下限的有29家,占比16.67%;首日成交均價低于投價報告估值下限的有10家,占比5.75%。對比8月以來上市的31家企業,最低價低于投價報告估值下限的有18家,占比58.06%;首日成交均價低于指導價下限的有9家,占比29.03%。盡管新股詢價機構對投價報告估值下限打折的幅度在加大,9月平均折扣力度達到55%,但是上市后新股股價依然大幅低于投價報告下限,并且這個趨勢仍在持續加速。
北京一中型公募基金投資總監透露,他并不認同“抱團壓價”的說法。目前科創板、創業板網下打新需要剔除高價和低價,導致機構資金報價在逐步收斂和趨同,要想獲配新股標的,只能選擇在較窄的區間報價。他介紹說,公募基金投研具備獨立性,需要自主研究新股投資價值并給予市場詢價和估值,外部券商和內部研究員的投研支持只是一個參考。
昨日晚間,上緯新材董秘謝珮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不會去臆測詢價機構的行為,二級市場會認識到該公司的真實價值而予以反饋。
部分上市公司也認為上緯新材發行定價是市場行為,不必做過多解讀。“注冊制賦予市場更多的主動權,優勝劣汰機制會更大地發揮作用,募資不足只是市場的一個信號,今后發行失敗都是有可能的,應該理性看待。”楚江新材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剛經歷詢價發行的某科創板上市公司高管也告訴記者,上緯新材出現的新情況,恰恰說明了目前股票發行的市場化程度不足?,F行詢價發行制度下,參與報價的機構基本上會在一定導向的基礎上形成默契,而這個導向往往并不一定基于公司的實際情況,所以才會出現股票上市后前幾個交易日大漲大跌的情況。(相關報道見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