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亞會 黃衛根
在我國積極推進“雙碳”目標和能源結構深度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融資模式提出新命題。2023年10月份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新能源公募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正是這一戰略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金融體制創新的重要體現。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已累計發行68只公募REITs產品,募集規模近1800億元。其中,新能源REITs作為重要分支,在市場規模和資產類別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從試點階段邁入常態化發行的新階段。
政策加持,激發市場活力
新能源REITs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層面對新能源產業和金融市場改革的高度重視。2024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全面推動基礎設施REITs項目常態化發行的通知》,首次將儲能、靈活煤電等納入REITs資產范圍。2025年,政策進一步加力,明確清潔能源等新型基礎設施可常態化發行REITs,并在試點中優先支持新能源項目,規定補貼回款周期縮短至6個月。在資金募集、投資范圍、稅收優惠等方面,相關部門持續完善支持體系。國家能源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多次發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資源向新能源聚集。政策“東風”不斷,為新能源REITs的成長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橋接資本,賦能實體經濟
新能源REITs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打通社會資本與新能源項目之間的通道。以光伏電站、風力發電場等為底層資產,REITs可將穩定運營收益轉化為可公開交易的基金份額,有效提升資產流動性。對投資者而言,新能源REITs具有穩定分紅、成長性強、投資門檻低等優勢;對新能源企業而言,REITs有助于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融資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對市場而言,標準化產品設計、信息透明披露和監管合規機制,增強了信心,保障了公平,也豐富了資本市場的產品體系。更重要的是,新能源REITs推動了資本市場與綠色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了社會資本參與清潔能源建設的積極性,有效緩解項目融資難題,提升了新能源資產的估值水平,推動優質項目加快落地。REITs還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領域聚集,在服務“雙碳”戰略的同時,助力金融市場結構優化、功能提升、生態完善。
立法保障,推動常態運行
制度完善是市場規范運行的前提。當前,證監會正加快推進REITs專項立法,為新能源REITs發展構建更加明確、可預期的法律基礎。這不僅有助于保障投資者權益、厘清各方責任,更可解決目前存在的產權界定模糊、資產劃轉不暢、稅收處理不清等現實障礙。例如,在產權方面,立法可明晰新能源項目土地使用權、設備產權歸屬,并細化資產劃轉程序,確保資產權屬清晰、轉讓順暢;在稅收層面,專門立法可明確REITs運營及分紅環節的稅收政策,提升項目吸引力和投資回報。隨著制度日益完備,新能源REITs的規范化、可持續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示范效應,助力多元突破
近年來,新能源公募REITs成功落地多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和社會反響。2023年3月份發行的中信建投國家電投新能源REIT,是我國首單央企新能源REITs產品,底層資產為總裝機規模達500兆瓦的濱海北H1、H2海上風電項目。2025年上半年,該項目風電機組可利用率約為99.55%,運營穩定;同期發電量達6.87億千瓦時,同比提升1.13%;自上市以來,該REIT基金單位價格上漲31.81%,展現出良好的市場表現。
中航京能光伏REIT是全國首單光伏發電類REITs,底層資產包括陜西榆林和湖北隨州共400兆瓦光伏項目,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保價值。該產品在發行階段,機構線下認購倍數高達123.21倍;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基金自上市以來累計漲幅高達56.65%,成為表現最優的可再生能源REITs產品。
這些先行項目不僅展示出REITs的制度優勢,也為后續項目提供實踐樣本和路徑參考。當前,新能源REITs產品仍主要由國有企業主導,未來應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探索解決其在產權界定、資產確權、融資配套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應拓展資產來源,將產品從集中式電站延伸至分布式光伏、區域儲能等中小型項目,推動REITs市場更為多元、普惠和可持續。
金融體制改革,關鍵在服務實體;綠色低碳發展,核心靠資本支持。新能源公募REITs以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為支點,在推動金融市場功能完善的同時,也為能源結構轉型提供強力支撐。面向未來,隨著專項立法不斷推進、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各類主體積極參與,新能源REITs有望成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新標桿,成為綠色轉型進程中的重要力量,為實現“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北京工業大學 陳亞會,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北京工業大學產業博導 黃衛根)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