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及房地產政策調整,為今年國內經濟的復蘇和投資信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同時海外經濟走弱預計將影響我國出口形勢,居民投資信心的恢復也需要時間,因此當前內生性信用擴張整體處于偏弱狀態,復蘇的力度仍依賴于積極的廣義財政和中性偏松的貨幣政策相配合。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興業基金固收基金經理唐丁祥判斷,資產價格將呈現經濟復蘇進程中的風險溢價收斂,具體表現為與權益相關的可轉債具有超額收益的機會,信用利差處于歷史相對高位的信用債,如金融債、普通信用債等,也有較高配置價值,而利率債則受制于復蘇的強預期與弱現實間的博弈,或將呈現區間震蕩的格局,中短端品種確定性相對較強。
從唐丁祥的專業視角,可轉債的投資邏輯在于綜合比較純債價值、純債溢價率、轉股價值、轉股溢價率等四個方面,并結合對轉債正股自下而上的分析和對市場環境自上而下的預判,最終根據組合特征篩選最優投資標的。
“當前可轉債估值處于歷史偏高水平(超3/4分位數),轉債價格中樞和百元平價的溢價率中樞處于最近五年偏高位置,但處于近兩年的中值附近。”唐丁祥分析道,2023年權益資產整體偏樂觀將促使轉債資產在增厚業績彈性方面受到青睞。今年經濟復蘇方向相對確定的背景下,分子端企業盈利向上修復明確但路徑不免曲折,海外流動性存在反轉預期,風險偏好有望提升,股市上漲行情可期。
在轉債的行業配置上,唐丁祥相對看好低碳經濟(風電、光伏、鋰電池、儲能、新能源車等)、信創(計算機軟件、通信、電子等)、消費、醫藥等領域。
(編輯 張偉)